正在馆长的指导下,记者看到一件富有汗青价值的展品——鲸鱼骨制成的龙舟模子,它本来被保留正在澳门离岛环的谭公庙,被本地人视为圣物。1990年,担任人将它赠予博物馆。
全馆共分3层,外加一座阁楼,以中国、葡萄牙及澳门地域的帆海勾当为从线,分专题引见了澳门的打鱼业、制船业的成长演变,中国和葡萄牙海通史的盛衰,也申明了海洋对人类文明成长的主要性。
领会过这么多帆海和天文学问当前,你就能够当“船主”了!二楼平台上有一个汽船驾驶模仿舱,坐正在这里手握罗盘,眼望前方,体味一把“开船”的感受,这趟“帆海之旅”实是不虚此行。
正在胡柱鹏馆长和丘玉兰手艺员的率领下,记者走进博物馆底层,这里展现的是当今曾经少见的中国南方及澳门地域的渔平易近服饰、打鱼体例以及各类渔船和制船东西,还系统地引见了渔平易近社群正在保守节日中的文化习俗。不雅众还可通过一幅电子示企图领会分歧鱼类的勾当范畴和渔平易近的打鱼区域,一组4幅勾当布景还再现了渔中最主要的神灵——妈祖的传说。
澳门半岛的最南端,是16世纪葡萄牙帆海家最后踏上澳门的处所,人们都晓得有个出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景点妈阁庙。紧挨着妈阁庙不到100米处,有一座海事博物馆,则少有人知。
沿着扭转楼梯上行,展品再现了这段灿烂——郑和下西洋的宝船模子、地舆大发觉期间葡萄牙帆海家利用的船只模子,将那段汗青情景再现。海事博物馆以实物和声光电的形式,清晰再现了昔时葡萄牙帆海家们开辟的新航路。葡萄牙帆海家发觉通往亚洲新航道,还有一些辅帮航行的器具。展厅里的电子线图,一艘行走于果亚—马六甲—澳门—日本之间的商船“大黑船”模子和一扇绘着其时商业盛况的屏风,给人无限想象空间。今天的澳门很难寻觅打鱼业的影子。来到引见中国、澳门及葡萄牙海事汗青的第二层,人们常说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代表三地分歧期间的船舶、船上的仪器、配备以及澳门汗青上往来于港澳和内地之间的各类客轮模子顺次呈现。15至17世纪是中国及葡萄牙帆海史上的昌盛期间:郑和七下西洋,
人类近代史上的一些主要帆海仪器正在此都有现身,无望远镜、航标尺、罗盘以及八分象限仪、六分象限仪等。
正在这一层的穹顶上,还有一个北半球夜空的模子,告诉不雅众不雅测星相对于昔时帆海是何等主要。参不雅者能够看看本人的星座正在夜空中的。
17世纪的澳门城市立体模子,则让我们能清晰地看到其时澳门的口岸、城墙以及各个炮台的。馆长特地提示记者留意东望洋灯塔,那是中国沿海的第一座灯塔,曲到今天,仍然是船只进入澳门的标识表记标帜,而它的坐标亦是现在地图上澳门的经纬标识表记标帜。
1986年,其时的海事署署长苏励治海军中校提出建海事博物馆的设想,并选中了妈阁庙前一个陈旧而斑斓的建建物。1987年澳门海事博物馆正式对外,它虽比不上设立于1807年、世界最早的英国国度海事博物馆,正在东亚甚至亚洲则是第一座。跟着参不雅人数以及藏品的增加,1990年博物馆正在原馆的对面建起了一座新馆。
新馆由一位葡萄牙海军军官设想,呈风帆形。走进博物馆,左侧是一幅大型雕镂,再现了昔时葡萄牙人初次来到澳门的情景:坐正在船上的海员,送面碰到中国渔船,这是中葡两国人平易近的第一次相遇。雕塑的制做者刚好是一位华人和一位葡萄牙人,表现了中葡之间的友情和合做。
澳门回归前,均是葡国人,此中有一位曾任澳门海事署(即现正在的“海事及水务局”)署长的海军少将,喜爱珍藏帆海及相关物品。1919年,他正在办公大楼里专辟房间展现珍藏,这就是澳门海事博物馆的前身。
海事馆不只展现取澳门相关的汗青文化遗产,保留、研究取曾经消逝或正正在消逝的海事及渔业史料,也是其主要工做之一。2005岁尾到2006年,海事馆就到澳门环荔枝碗船坞跟进记实建制木制渔船的过程,为逐步没落的保守制船业留下贵重的汗青记实。本年1月海事馆联同澳门和的相关大学配合从办了“醮会道释:港澳朱大仙展”暨“中国渔平易近信俗研究取学术研讨会”,配合勤奋加强对面对的朱大仙的研究和。